文/林佳慧
初唐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品是《登幽州台歌》及《感遇诗》三十八首,而《登幽州台歌》更被誉为初唐诗绝唱。这首诗的原文如下:
前不見古人,后不見來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獨怆然而涕下。
这四句诗字面上的意思就是:往前看不到古人,往后看也看不见后來的人。思及天地无穷无尽,于是便流下了悲伤的眼泪。读者可能首先要问:如果往前看能见到古人,那不就是见鬼了吗?往前看,当然看不到早已作古的古人呀!
诗的题目是登幽州台,而诗里面没提到登上幽州台后“看到”了什么,反而只说“没看到”什么。所以我们读诗时要有一些联想力,到底陈子昂先“看到”了什么?然后才引起“没看到”什么、“想看到”什么的感叹。
我们想像,诗人在楼上远眺时,眼前是万里的河山。广阔的山河大地首先给人无限的感受,空间可以向四面八方无限开展。而山河大地的存在又似乎是不朽的,带给人永恒的感受,于是时间轴拉开,才能有往前和往后不见“古人”和“来者”的感叹。诗里的“前”和“后”不只是空间上的概念,已经由视线所及的前后方位,过渡到时间上的先后。
陈子昂眼睛所看的是北地风光,一片苍苍茫茫远山旷野。在视觉的空间性感受中包含著时间性的联想,再转而到人生性,也就是人的生命状态和当前的政治处境的联想,于是诗人才说不见“古人”和“来者”。
“古人”和“来者”一般解释是圣君贤主。结合幽州台的地理位置来看,这里曾经是燕国的故地,陈子昂自然想起战国时燕昭王筑高台千金招募贤才,而后果然有乐毅等人前来投奔,并为燕昭王重用以复兴燕国的历史。这样君臣遇合的美事于现今、于陈子昂身上却不可得,使怀才不遇的陈子昂感慨万千。这样的美遇就是陈子昂想看却看不到的。
陈子昂在幽州台上,当然看不到古人,也看不到来者。他为什么要写出这样理所当然的事情?读诗就要发挥联想力去体会个中滋味,如果不能,会误以为写废话就能成诗。
Leave a Reply